5月23日下午,本学期第七期初阳讲堂在16幢907教室顺利举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冯建勇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主题为“从无边天下到有限疆界——近代以来中国边界问题论说”的讲座。


图片



讲座伊始,冯教授通过“大圆和小圆”的类比,指出一个国家领土疆域的大小是由边疆和内核共同决定的。同时,他分别从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边疆作为战略基地,以及当前国家推行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为例,论证边疆、边界及其形态对国家领土范围与重要战略回旋余地的决定性作用。



在剖析中国疆域形成机制时,冯教授着重解读了双重演进机制,中原地区向四周的辐射性扩展以及周边各民族的积极主动融入。在这一过程中,冯教授特别强调了“历史疆域”与“近代边界”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他指出,“历史疆域”是王朝国家基于古代“天下观”的一种模糊的疆域观念;而“近代边界”则是通过条约、会勘等正式的国际法律程序确立的明确边界线,具有法律上的明确性和国际认可性,与历史上的模糊疆域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

谈及近代边界变迁的历史轨迹,冯教授梳理了四个关键阶段:清末因列强侵略导致七次重大领土割让,清政府被迫以条约体制勘界,凸显强权政治对划界的主导;民国时期外蒙古在苏联地缘战略、国民政府利益让渡等因素作用下独立,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领土分裂事件;当代中印边界因英国殖民遗产及印度扩张策略产生12.5万平方公里争议,南海诸岛则面临周边国家侵占岛礁与资源掠夺问题,中国在坚持主权的同时需应对“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践中的复杂挑战。

图片

最后,冯教授以近期中央对边疆治理的重视为例,说明边疆研究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时,他强调探究边疆的本质是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治理协同、民族与国家的认同整合、边疆与周边的地缘互动三对关系。由此,冯教授点明这三对关系的平衡,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治理的核心命题。

讲座的尾声,冯教授重申边疆问题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回顾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三次因危机而起的学术高潮,印证了“学术经世”的传统——边疆研究不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维护国家主权的现实需要。基于此,冯教授殷切期望未来有更多同学加入边疆学领域,以历史经验为思想武器守护国家领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