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14:30,由校党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处主办,初阳学院承办的浙江师范大学第二十届杰出考研人物面对面活动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吕迎春、党委学工部部长俞明祥、教务处副处长赵蝶玲出席,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兼学工办主任、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笃志·终至千里
保研,是对学术一以贯之的追求,也是对个人能力的持久磨砺。在未知的保研之路上,我们当如何找准自己的航向,又需要为目标作出哪些准备?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吴卓润分享了自己从懵懂探索到坚定前行的经历。本科正式入学前向高老师发出的一封课题组自荐邮件成为科研之路特别的起点。本科阶段一点一点的努力打动了老师,他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科研道路没有标准模版,只要愿意持续投入、不断尝试、踏实前行,总会走出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生命科学学院王欣雨分享了直博清华大学的经历。截至大二学年结束时她的竞赛成果并不突出,但她没有动摇,坚定了自己科研的初心。历时一年半,她终于以独立一作在SCI 二区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她认为,相比丰硕的成果,老师更希望看到背后扎实的科研功底、清晰的科研思维、面对难题的执着与对探索的热爱。
教育学院张铭姿回顾她保研华东师范大学的经历,她认为自己成功保研的关键是“一直从零开始,但又不止于零”。在经历了省级课题失败后,她静下心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先后获得了8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她还将大量时间投入志愿活动中,并前往剑桥大学进行访学。她鼓励同学们只要去尝试,就会有可能。

访谈环节,工学院的黎艳、人文学院的俞坤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余哲晨三人的分享干货满满。黎艳分享了靠专业学习等自我评估的方法,余哲晨建议大家主动了解外界信息,用排名绩点量化衡量。俞坤宏谈到,如果想要保研,除了绩点以外,语言能力和科研经历、学术成果非常重要,一些专业还要关注实习、实践等问题。

考研难关多,寻关窍更易破险局。在漫长的考研征途中,我们该如何锚定方向,稳步前行?
初阳学院吴雅文以“主动破局”为关键词,分享了从被动迷茫到主动深耕的蜕变。大一下学期,她主动申报首个课题,深耕古代汉语研究,逐步明确对文学训诂的热爱。在大二大三,她舍弃无关事务,专注学术与阅读,以扎实的知识体系在浙大初试中拔得头筹,最终以初试第一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数学科学学院施文畅则用“科学拆解目标”的方法论,诠释了考研路上的坚持智慧。她用三组数学公式概述她的考研经历:职业理想=三尺讲台+北师大;保研失败≠终点;考研成功=死磕高代科学方法。此外,她进一步将考研目标拆解为三轮攻坚:首轮每日精读12页专业书“扫雷”,次轮整理错题本强化薄弱点,三轮贯通概念体系。

法学院张欣怡的“追光之旅”则展现了国际化视野的构建路径。她一直以国际法院首位中国籍女法官薛捍勤为标杆,立志成为国际化法律人才。本科期间,她以优异成绩筑牢专业根基,积极投身涉外实习与国际组织交流,深耕学术写作并发表多篇成果,最终斩获7所世界名校10份offer,即将赴荷兰莱顿大学攻读航空航天法硕士。

在随后的访谈环节中,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易鹏辉、心理学院的陈晨、外国语学院的王清彦三人分享了各自的升学故事。易鹏辉指出保研直博需要重视院校专业排名与导师资源;陈晨强调考研择校需匹配自身能力;王清彦则说明留学申研中需要考虑的地区、排名、费用等问题。他们鼓励同学们明确目标、主动挖掘信息,以理性选择为帆、持续奋斗为桨,驶向理想的升学彼岸,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筑梦·扬帆远航
在互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台下同学们踊跃举手,提出困惑。嘉宾代表以自身经历为引,深入剖析,为同学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建议与指导。


本次考研人物面对面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树立了鲜活的学习典范,更生动诠释了浙师人“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精神内核。期待同学们以杰出考研人物为榜样,在求知路上永葆热情,在实践中勇于创新,以坚定的步伐向着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断迈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具体详见下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