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初阳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计划(语文)”优秀学生,保研本校教育学院学科教学专业。谈及大学里的点滴成长与收获,李想自认为不是天赋型选手,而是学会了取舍,能够抓住写作、出境、良师等无数提升自己的机会。世间精进自己能力的机会难觅,可她却总能敏锐地攥紧机会,为“锻造”卓越教师添加弥足珍贵的火候。

把握“天平”,静候花开

李想的成绩单密密麻麻,被优秀的学分绩点填充得满满当当。其实,拥有这样令人惊艳成绩的她,在大一刚入学时也曾饱受时间分配的困扰。报名哪次活动?参加哪场比赛?加入哪个组织?首先复习哪门课程?她也面临了所有大一新生都会面对的难题。抱着多提升自己的想法,她参加了大量活动。“但是这样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都被分散了,课程也多,这就导致比赛活动的成绩并不理想,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也不够。”李想这样概括当时自己的状态。于是一年之后,她尽管身心俱疲,也并未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大一结束后的暑假,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和自己的不断思索,平衡时间分配的“天平”的砝码在她心中逐渐地浮现出来。

这个砝码名叫“把事情集中去做”。喜欢拍照,那就把它和摄影活动结合,在满足个人成就感的同时获得摄影技能的提升;报名了太极课,那就把太极当成早操,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复习课程内容;英语要考四六级,那就和大学英语课一起复习,同时完成两项英语学习任务。她领悟了“折叠”时间的秘法,把有相通之处的事放在一起集中做,时间就能一点一滴地汇到专业课学习的“碗”里了。此外,她还参与了《江浙地区方志文学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等课题,并连续两年结题优秀。在不断尝试不断调整中,她找到了独属自己的学习节奏,学期平均绩点也实现了从3.61,到3.95,再到4.04的飞跃。

写作是每次进步的折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第十一届“梦之旅”原创文学作品大赛小说组二等奖、第三届“三品红楼,落笔添香”红楼梦原创征文比赛三等奖……李想所获的众多奖项中有许多和写作有关。谈及是什么滋养了她的写作,李想的回答很干脆:读书。黄庭坚“作梦中梦,见身外身”的妙语曾让她深感和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当接到有关红楼梦的征文题目时,她自然文思泉涌,挥笔写下一篇精彩的文章,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李想眼里,写作绝不仅仅是一个为她博得奖项的工具,更是她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收获了文字带给我的愉悦与满足,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李想这样概括写作带给她的财富。疫情时代,出去玩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奢侈。因此,李想就把写作当成最简单的娱乐方式,借以消磨口罩笼罩着的寂寞时光。同时,在学习和读书的过程中,李想认为,自己喜欢读书,而写作则可以体现阅读的成效,在提升思想的深度的同时做出有效产出。“这对你自己个人来说也是进步的检验。”李想总结道。

文学的书海为李想的写作提供了土壤,而写作的硕果又反过来润泽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写作最终成为了奔涌于她血液中的烙印,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温煦初阳,绮丽未来

提到在初阳收获了什么,李想说了几个关键词:安心的学习环境,出国或出境等拓宽视野的机会,众多名师大家的教导。而提及最后一个关键词时,众多充满温度的名字便浮现在她的脑海中:鼓励她树立写作信心的庄慕萱老师、帮助她加入国学班学习的班主任宋清秀教授,以及各位专业任课老师……他们的帮助深深温暖了她,并让她坚定了选择“卓越教师计划(语文)”这条路的信心。

李想坦言,选择“卓越教师计划”是一场困难和机遇并存的旅途。这是对知识储备的拷问,对胆识勇气的测验,也是对应变能力的考试。李想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继续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微格课上,她把每一滴心血镌刻进说课稿,把每一分精神熔铸到了模拟课堂。“我希望借这个培养计划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不仅是大二时她选择这条道路的初衷,更是她如今站在大四的人生十字路口时镌刻下的坚定不移的未来目标。

“大海亦有潮落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愿学弟学妹们抓住合适的时机,乘上九万里风,凌云直上。”李想对初阳的学弟学妹们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期待与祝愿。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机会,在学习的大道上不懈奔跑,拥有更为绚丽的未来!